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誰在搞學運?


學生運動/社會運動是一群人的集體行動,目的在於挑戰與改變現狀。本次調查僅以「過去一年,你是否參與學生運動或社會運動?」為題,詢問學生參與學運/社運的情形。調查結果顯示,中山大學學生參與學運/社運的比例是34%。以院區分時,海院的參與率最高,管院最低,相差一倍以上。



以科系區分時,參與率高於平均的有:中文、劇藝、化學、物理、資工、海資、海工、海科及社會系。社會系的參與率最高,生科系最低。若要進一步討論學生參與的動機、形式及議題等,需要有更細緻的題目。但從結果我們可以清楚發現,學生是否參與學運/社運確實在科系之間呈顯差異。

(撰稿:郭勵)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既甜又涼又廢(一)


「總畢業學分數好多,課好重好多> < 我只能選一些涼課,不然我要爆炸惹QAQ」

「台灣的大學選課規定僵硬,彈性低,選修選擇又少。」

「要修的必修學分太多了!最●的是老師都放爛念PPT啦!是必修課耶!」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如何拓展人脈?(二)


上次我們提到,參與社團活動有助於拓展人脈。那麼參與系上課外活動呢?調查顯示,不管是「不曾參與」、「偶爾去一下」、「經常參加,未擔任幹部」和「曾擔任幹部」,認識的朋友皆以涵蓋1-5系和6-10系的比例最高。其中,涵蓋1-5系的比例有隨著參與度愈高而稍微遞增的傾向。至於涵蓋11-15系和16系以上的比例,在四種參與程度之間,則沒有懸殊差距。

以社團活動而言,參與度愈積極,在校園中能夠認識的人的異質性也愈高。但以系上活動來說,不同程度的參與者之間,其外系朋友涵蓋的科系數量相差不遠。也就是說,參加社團活動拓展人脈的效果很明顯,而參加系上活動拓展人脈的效果相對不明顯。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呢?因為系上活動主要辦給「系內」成員,除了一些大型的聯合活動(如:迎新宿營、聯合舞會、XX趴等)能跟外系合作,與外系合作的機會一般來說不會太多。而參與社團活動的人則可能來自各系,自然能夠認識更多不同科系的朋友。最後,不管你想透過何種方法拓展人脈,第一步就是踏出你的宿舍,從參與大學各種活動開始吧!

(撰稿:張紹辰)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選課行不行

前兩階段的選課已結束,不知道大家是否選到了心儀的課程?在大學生涯裡,成績不僅僅與個人天分、努力程度有關係,選課策略也可能具備一定的影響力。普遍來說,課程都會被分為:涼課(不太需要做什麼的課程)、給分甜(老師相當佛心)、廢課(學生認為學不到東西的課程)、硬課(必須付出很多心力,且不一定會過)以及莫名其妙的課(比如抽籤當人)。本調查以『請問您在校期間是否有修過「既甜又涼又廢的課」?』為問題,來探討成績與課程之關係。


我們發現,並沒有出現成績越好的人選了越多涼課的情況,反而是成績差的同學比較會修涼課,可見並不是修越多涼課就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成績。但有趣的現象是,不管成績是前半段或後半段的同學,大多數人每學期都有修既甜又涼又廢的課。這顯示目前中山大學的學生還是必須選擇一些「營養學分」來使自己達到選課或是畢業的門檻。我們可以從中思考,選課制度與學習的矛盾之處。

(撰稿:朱崇興)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當我們玩在一起

聽說,讀大學有三個必定要修的學分,叫做:愛情、社團跟學業。不過本文先不討論愛情(羞),而要來分析社團跟學業。雖然社團作為必修的學分,家長卻常常耳提面命,要孩子不要社團玩過頭了,會拖累學業成績(菸)。然而,實際狀況到底是如何呢?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上圖顯示,隨著用功程度增加,校內社團的參與率降低(紅色線段)。換言之,用功的同學較少參與社團;積極參與社團的同學則減少用功程度。然而,是否學業成績與社團參與程度也具有反向關係呢?



上圖呈現學業成績與社團參與程度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發現,班上成績越高的同學,在社團參與程度上並沒有較低;甚至在擔任幹部上,與學業成績在班上後半段的同學有相近的比例。由此可見,成績好的同學,對於參與校內社團的態度並沒有比較消極。積極參與社團的同學,成績也不一定比較差。

(撰稿:李樹)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機」不可失(二)


在上一次揭露的調查結果中,我們發現中山學生普遍認為校園內的機車停車位有所不足。這次我們探討的問題是:「過去一年,你是否曾經被學校拖吊機車?」我們將回答分為曾被拖吊以及沒被拖吊兩項,再以學院別做交叉分析。

由圖中可以看出,各學院學生被拖吊機車的比例不同。海院學生機車被拖吊的比例明顯高過其他院,達到53%,可說是每兩個有機車的海院學生,就有一個曾經付出過拖車的代價。可能的原因是海院停車場同時要提供給海院以及通識課的同學,導致機車停車場的腹地不敷使用。

(撰稿:陳柏甫)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機」不可失

大家還記得之前由中山大學學生創作的歌曲:「Car in the 車管會」嗎?在上一篇討論機車停車位的文章中,我們發現不論是在宿舍區或教學區,大部份的學生皆認為機車位不足。今天我們將看看究竟有多少學生擁有機車?而在面臨機車位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機車被車管會拖吊的情形又有多嚴重?


從調查結果可以發現,中山有將近72%的學生擁有機車,而擁有機車的學生中有42%的學生在過去一年內曾經被學校拖吊機車。換句換說,每10個學生中就有3個曾經被學校拖吊機車。

這些數據揭示了一個重要的訊息:中山大學的停車亂象是制度面的問題,而不只是學生們不遵守規定而已。我們期待未來學校在與學生溝通校內停車規定時,應該從停車位供給的制度思考。因為若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僅靠車管會對違停車輛進行拖吊,恐怕在嚇止違規上的效果相當有限,學生與學校的關係也會日漸對立。

(撰稿:郭勵)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如何拓展人脈?(一)

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在各角落都充斥著人際關係運作的社會裡,不可否定「人脈」真的是滿重要的。大部分學生一進大學後,總是迫不及待的參加各式各樣的系上活動、社團、校隊、學生會等,想多多認識新朋友,拓展自己的視野及人脈。然而,參加這些課外活動,究竟能不能開拓自己的人脈呢?


就參加「校內社團活動」的情況來看,「不曾參加」者認識的外系朋友以涵蓋1-5個科系的比例最高,高達69.4%;涵蓋11-15系和16系以上的比例皆極低。「偶爾去一下」的人同樣以涵蓋1-5系的比例最高,但低於「不曾參加」者。「經常參加,但未擔任幹部」的人則以涵蓋6-10系的比例為最高,達到53.2%;涵蓋1-5系的比例次之。最後,我們可以看到「曾擔任幹部」者涵蓋11-15系的比例有26.1%;涵蓋16系以上的比例有24.3%,皆遠遠高於其他程度的參加社團活動者。

後篇

(撰稿:張紹辰)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男女授受不親?(二)

先前我們探討學生對於男女混宿議題的態度,發現無論男女皆傾向同意學校的性別分隔政策。本文進一步探討性別觀念如何影響對於男女混宿的評價。

首先,針對「請問您同意或不同意下列說法:男女授受不親在這個世代仍適用」這道題目,回答非常同意與同意者編為性別觀念較保守的人;回答非常不同意與不同意者編為性別觀念較開放的人。


從圖中可以看到,性別觀念較開放的學生比較保守的學生更認為混宿有助於減少性別隔閡,也比保守的學生更認為混宿不會增加性騷擾問題。但無論保守或開放的學生,均有超過半數的比例認為混宿會增加性騷擾問題。這顯示如要推動混宿的相關政策時,就必須優先減低學生對於性騷擾問題的疑慮。

(撰稿:吳秋園)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二)

上次我們討論了大學生「打工者/無打工者」的成績分布,不過這樣的分類不免過於二元對立而為人詬病。於是我們再依工時長短區分,以每週5小時一個區間進行比較。


我們可以發現,無論工時長短,打工者成績位於班上前四分之一的可能性都不低於無打工者,甚至多數情況下更高。



但是,隨著工時的增加,打工者成績落入後四分之一的機率逐漸提高。當工時達到每週16小時以上時,成績落入後四分之一的機率超過無打工者,達到平均的2.1倍。

總結來說,我們可以發現無論工時長短,打工者取得前段名次的機會不僅不遜於無打工者,甚至通常是更多的。不過隨著打工時數的提升,打工者落入後段名次的機會也會增加。尤以工時過長者(每週16小時以上)需特別注意。

(撰稿:黃佩淳)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唸這個要幹嘛?


今年指考成績單即將寄送到各個考生手上,再來便是選填學校科系的志願序。相信這是許多人都經歷過的事:在選擇科系時必定會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意見,人們(尤其是父母)會告訴你OO系在未來比較好找工作,XX系都不知道在幹什麼,以後出來不知道要幹嘛。

在這次中山大學基本調查中,我們詢問受訪者「請問您同不同意貴系的課程有助於您將來獲得好工作」。首先我們看各院學生的回答。每個院皆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系上的課程(在找好工作上)是有幫助的。

您可能會覺得就算是同院的學生,每個系的狀況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接下來比較各個科系學生的回答。工學院各系的學生大抵還是認為該系的課程有幫助,而中文、生科、化學、應數、海資、海科、政經、社會系皆比平均值低10%以上。尤其是應數和海資的學生,有一半以上不認為該科系的課程有助於未來找到好工作。


我們並非是要評論各個科系好壞與否。我們反而可以思考,為什麼有些科系的學生會覺得自己科系課程有助於找到好工作,有些則否?每個人對於好工作的定義又是什麼?在臺灣社會中,很多人可能都認為可以賺很多錢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一些電子、科技業在很多人眼中還是屬於熱門產業,所以是否造成該類科系的學生較容易覺得將來較容易找到「好工作」?反觀一些只看名稱找不太到相對應職業的科系(例如:社會系),大家是否會比較不易認為將來找得到好工作(因為根本就不知道可以做什麼)。然而,有些課程其實對於職涯或是批判思考是非常有幫助的。

(撰稿:江承紘)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無聲抗議


由於中山大學特殊的地理環境,大部份的活動都會在菩提樹廣場舉辦,例如每個系都會舉辦的「週」就幾乎都在菩提樹廣場周邊舉辦。但因為廣場四周都是教學大樓,校方、老師及學生對於菩提樹廣場使用的問題一直都存在著爭議。

本次調查以「請問您在大學期間是否參加校內社團的活動」及「請問您同不同意禁止在菩提廣場使用擴音設備」詢問大家參與社團活動的情形及對菩提廣場是否可以使用擴音設備的看法。統計結果發現,有75%的學生不同意禁止在菩提廣場使用擴音設備,其中曾擔任社團活動幹部學生中更有高達84%不同意。由此可見,在菩提廣場使用擴音設備對於學生辦活動來說是相當必要的,我們希望校方未來在思考政策時應該盡量保障學生舉辦活動的權利及相關需求。

(撰稿:郭勵)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打工鬥相報


對許多大學生而言,除參加社團以及系上活動外,打工成為課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中山大學基本調查資料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發現大學生大多從交友圈中(學長姊、朋友或同學)取得工作訊息,有可能受同儕影響而加入打工行列。這有利於避免工作上的受騙風險,同時也能確保工作內容較符合興趣。暑期還未有計畫或找到打工機會嗎?除了自己找尋,不如也問問朋友們吧!

(撰稿:蔡旻宜)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男女授受不親?


男女混宿在國外相當常見,但在臺灣可不是這樣。2012年時,台大學生期望校方成立性別友善宿舍,讓男女學生學會自主管理。在中山大學的你,是否也曾經為了與異性討論作業、搬行李等,而必須穿上醜醜的小黃衣才得以進入,或直接被宿服阿姨擋在門外呢?這時候,男女混宿是不是就會增加生活上的便利性呢?

我們詢問受訪者「對於學校宿舍限制異性進入的規定,您覺得合不合理?」,結果認為合理的男女性皆佔超過50%。似乎中山大學學生並未準備好讓異性進入自己的生活領域。此外,選擇不合理與非常不合理的選項,都是男性大於女性。從以上數據判斷,要促進性別友善及破除性別刻板印象,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撰稿:朱崇興)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盍各言爾志?


調查結果顯示,理工領域(理、工、海科院)的學生畢業後多會繼續就讀國內研究所。文學院與社科院的學生畢業後,出國留學、就讀國內研究所、就業的比例皆在三成上下。管院的學生畢業後規畫主要集中在就業以及就讀國內研究所,出國留學的比例較低。

(撰稿:李樹)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鄉關何處?

資料來源:2014年臺灣社會變遷調查、2015年中山大學基本調查

教育資源會有城鄉分布不均的問題:都會地區資源豐富,偏鄉則資源缺乏。這是否也影響學生能上什麼樣的大學呢?以目前大家公認台灣最頂尖的大學─台灣大學為例,曾經有學者研究發現,相較於全國能上台大的平均比例0.89%,台北市人口能上台大的比例3.06%遠高於全國平均,而台東縣的比例則只有0.19%遠低於全國平均。台北市中,有天龍國中天龍區之稱的大安區又以6.10%遙遙領先其他地區。來自都會地區的學生能上國立頂尖大學的機會遠高於來自偏鄉地區的學生。然而,屬於「中字輩」的國立中山大學的情況也是如此嗎?

我們按照台灣社會變遷調查的地區分層,將中山大學學生上大學以前住最久的地方分為五類:核心都會區、工商市區、新興市鎮、傳統產業市鎮、廣義偏鄉(包含低度發展鄉鎮、高齡化鄉鎮、偏遠鄉鎮)。
我們可以看見,中山大學學生來自於「工商市區」、「新興市鎮」的比例分別為34%和30%,皆高於台灣18歲以上人口居住在「工商市區」、「新興市鎮」的各27%。而中山大學學生來自「廣義偏鄉」的比例為8%,則遠低於台灣18歲以上人口居住在「廣義偏鄉」的16%。 由此可知,屬於中字輩的中山大學,其大多數的學生也是來自資源較多的工商都市地區,而來自偏鄉的學生比例還是偏低。

(撰稿:張紹辰)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不夠機車


中山的校園空間一直是爭議不斷的議題,其原因主要在於校園處於腹地不足、地形高地起伏的情形之中。在這麼複雜的地形上,要容納共六個學院、二十一個學系、六十七個碩博班、以及近萬人的師生,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校園空間成為中山大學最複雜亦是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其中大學生最主要的代步工具─機車的停放也成了問題之一。

我們以「請問您認為校園內教學/宿舍區域的機車停車位數量是否足夠?」為題,為求直觀,我們將意見分為足夠與不足。由圖可看出,學生們普遍認為機車的停車空間不足,尤其在教學區域上,更是有高達八成五的人認為不足,由此可以看出學校機車停車位的數量對於學生是不夠友善的,我們也期待校方能針對此議題釋出更多的善意與解決方案。

(撰稿:陳柏甫)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


還記得2010年當時的監察院長王建煊稱大學生打工「笨死了」,引起軒然大波及各界正反論述。實際生活中,家長往往也認為打工會影響課業表現,甚至以此希望孩子不要嘗試打工。不過另有反對者認為,打工能促使自己更有效率配置時間、學習掌控時間。姑且不論這些正反觀點,我們以中山大學基本調查之結果比較打工者與無打工者的課業表現。

先不探討中間名次,將焦點放在前四分之一與後四分之一的分布情形。從圖中可發現,有打工者不僅名次分布最多的區間為前四分之一,其比率也明顯高於無打工者(相差8%)。不僅如此,有打工者的成績落入班上後四分之一的比率也比無打工者還要低。

後篇

(撰稿:黃佩淳)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誰家子女?

資料來源:2013年臺灣社會變遷調查、2015年中山大學基本調查

依照職業聲望表,可將職業分為下列五等:
社經地位一:從事第一級產業、非技術勞動力。 

社經地位二:服務工作人員、技術工、機械設備操作。 
社經地位三:事務工作人員。
社經地位四:技術員、助理專業人員。 
社經地位五:管理職、專業人員。   

由圖可看到,中山大學學生父母在最高的社經地位五佔了極高比例,尤其是父親佔了將近一半,遠比臺灣40~59歲男性多了30%以上。反之,中山大學學生父母的社經地位比較少是處於基層的一、二等。

(撰稿:江承紘)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出櫃或入櫃?

資料來源:2012年臺灣社會變遷調查、2015年中山大學基本調查

美國最高法院已經在6月27日以5票贊成4票反對的票數下通過了同志婚姻。目前全美50州都已經允許同志能夠合法結婚。正當美國的人權里程碑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時,我們想了解且反思台灣的性別偏好比例和中山大學校園中的性別偏好比例又是為何?

首先看圖表,無論在台灣整體社會或是中山大學校園中,異性戀的比例都佔了大多數,但中山大學異性戀的比例略低於台灣整體社會。而看到同性戀與雙性戀的比例時,則是中山大學遠高於台灣整體社會。

但解讀這個數據必須注意,這個比例可能並非是真實的性別偏好比例,而是「勇於」公開自己性別偏好的比例。這個數據雖然不能很完全地告訴我們「真實」的性別偏好比例是多少?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在社會中被分類為較不主流的性別偏好在大學校園中會更勇於公開。推測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在大學的校園中對於性向多元性的接受程度較高,開放性也越高。這給了我們一些啟發,也就是:開放的環境下同志越傾向「出櫃」,而保守的環境下同志傾向「入櫃」。

中山大學社科院中有性別友善廁所,但性別友善空間不應只存在校園。看完這個數據後,希望大家能夠敞開心胸,擁抱彩虹!

(撰稿:吳秋園)